提起供给侧改革和去产能,很多人往往只注意到钢铁和煤炭等黑色系领域,但其实更多的优化和重组正发生在钢铁和煤矿等行业之外,例如水泥(纤维水泥板)行业。8月22日,一个非常重磅的消息被公布出来,那就是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中材集团公司正式实施重组合并。 中国建材集团是一家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央企。它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建材产业集团、《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十多年来以超过40%的年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目前集团资产总额超过4300亿元,员工总数近18万名。中国建材以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体,下设9家二级子公司,拥有北新建材、中国巨石、凯盛科技、洛阳玻璃、瑞泰科技、中国建材和中国玻璃等多家上市公司平台。2014年7月,该集团入选国资委“四项改革”中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试点。目前负债率77.8%,净亏损7274.2万元。 而中材集团成立于1983年,2003年成为国资委直接监督管理的央企,是中国第二大建材企业集团。中材集团也是我国唯一在非金属材料业拥有系列核心技术和完整创新体系的企业集团,连续多年位居中国企业500强。截至2014年,中材集团资产总额超1160亿元,营业收入776亿元、利润总额达18亿元。同时,中材集团也拥有中材科技、中材国际、中材节能、祁连山、天山股份、宁夏建材、国统股份和中材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平台。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中材总资产为1191.5亿元,现有直属单位及控股公司69家,其中一家H股和七家A股上市公司。负债率68.4%,净亏损2714.8万元。 中国建材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北新建材、中国巨石、凯盛科技、洛阳玻璃和瑞泰科技在当天晚间悉数发布公告,表示接到同意中国建材与中国中材实施重组的通知。同时,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更名为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重组后的母公司,中国中材无偿划转进入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在重组后,这些公司与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之间的产权及控制关系均未发生变化。 而中材集团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中材科技、中材国际、中材节能、祁连山、天山股份、宁夏建材和国统股份在22日晚间也悉数公告,收到同意重组的通知。这些公司将成为重组后的中国建材集团旗下公司,中材股份作为这些公司的直接控股股东、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作为这些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化。 作为中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建材集团,中国建材和中材集团两家大型央企的重组获批,宣告一个规模非常恐怖的巨无霸级新集团将产生。这个新的巨无霸总资产将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而且,两家央企合并后的总收入将达到434亿美元,与世界著名的建材企业圣戈班的462亿美元仅咫尺之遥。而且从总资产规模计算,两家央企已经位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圣戈班542亿美元的规模。 打造水泥“巨无霸” 不管是中国建材还是中材集团,水泥业务都是两个集团的重要业务。据中商产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35千万吨,继续蝉联全球水泥产量最高的国家。自2006年到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逐年增长。十年间水泥产量增加了115千万吨。
2011到2013年间,中国用掉了美国在整个20世纪所用掉的水泥量。
这个数据令很多人非常吃惊。但不管是震惊,还是觉得好笑,这个数据是真实的。在过去的100年间,美国一共用掉了45亿吨的水泥,作为对比,中国仅仅在2011年到2013年这三年的时间里就用掉了64亿吨。 国际水泥评论(International Cement Review)所给出的对比图上一目了然——中国这三年使用的水泥是美国20世纪使用的水泥总量的140%。要知道20世纪正值美国大扩张的阶段,美国在国内修筑了大量的城市路桥,州际公路系统,胡佛大坝和很多破记录的摩天大厦。水泥制造的过度繁荣给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全球的水泥制造业每年为全球贡献5%的碳排放,而这其中的一半以上产能都在中国。 行业辉煌与困境 目前中国水泥产能高达35亿吨,过剩超过30%。今年上半年水泥产量11.1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65%,下半年多条新线产能释放,产能利用率会更低。产能利用率是国际通用的判断产能过剩的直接指标,欧美国家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比较合理,产能利用率低于75%即为严重过剩。 水泥行业利润从前几年每年七八百亿下滑到2015年的300多亿元,今年上半年只有96亿元,同比下降27%,为“十二五”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尽管如此,去年中国水泥新增产能还在增加。2015年新增水泥产能6100万吨,虽然与整个水泥行业23.5亿吨的产量相比看似不大,但新增产量主要集中在西南、华南等局部区域,对当地影响很大。 而且基于环保角度考虑,政府目前已不批准新的水泥生产链,国内大型建材企业想要进一步扩张只能寻求并购机会。 此前超高速发展使水泥需求被提前透支,未来淘汰落后产能,推进兼并重组是化解产能的主攻方向,预计将有至少5亿吨低标号产能出局。 中建材官网显示,其水泥年产能超过4.5亿吨,位列世界第一;商品混凝土年产能4亿立方米,位列世界第一。该业务主要由其旗下中国联合水泥集团有限公司(中联水泥)、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南方水泥)、北方水泥有限公司、西南水泥有限公司承担,资产集中在西北地区,而在内地,仅在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四省分别有一两个工厂,在当地影响力较小。 中材旗下则有天山股份、宁夏建材和祁连山等三家A股公司,以及港股中材股份的全资子公司中材水泥有限公司等以水泥为主营业务。水泥产能1.1亿吨,混凝土产能0.4亿立方米,国内排名第三。“主战场”在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地区。 也就是说,“两材”因为重合区域非常小,在水泥方面的同业竞争并不明显;中材集团旗下三家上市公司的同业竞争才是要重点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将中材旗下的水泥资产划拨给中建材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因为后者在水泥行业优化资源配置方面更有经验。 事实上,中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北方水泥和西南水泥,均是通过收购当地水泥企业并加以整合重组的方式而来。 入选哈佛的中建材整合重组之路 2006年前后,水泥行业面临产能过剩、集中度低、竞争无序的“多散乱”问题,华东等区域水泥行业恶性竞争造成企业亏损严重。当年中建材的水泥年产能只有1100万吨,而且全部集中在淮海区域。 通过市场考察,一场联合重组在地域特色差异巨大的淮海、东南市场分别展开。在淮海地区,水泥产能过剩现象严重,且落后产能比重高。中建材旗下中联水泥采取等量或增量置换的方式,联合重组徐州海螺水泥、泰山水泥、德州大坝水泥等43家企业,同时淘汰18条总产能为260万吨的立窑工艺生产线、16台总产能为340万吨的小水泥磨,改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经过联合重组,中联水泥的产能目前位列全国第三,成为水泥行业盈利增长速度快于规模增长速度的翘楚。 在东南区域,中建材的水泥重组扩张之路又别有洞天。浙江是我国水泥行业第一个完成技术结构调整的省份,2007年,其水泥落后产能已全部淘汰。尽管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先进,但产能过剩率依然高达40%,200多家企业打乱仗,导致这一地区水泥行业自2005年起连续三年亏损。2007年,在南方地区没有一条生产线、不产一两水泥的中建材,成立了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在浙江、江苏、湖南、江西、广西、福建、上海等六省一市跑马圈地,成功重组近150家企业。2010年,组建只有三年的南方水泥,产能从零快速扩张到1.2亿吨,资产及利税额均居全国第二,这段资产重组的神话获得了国家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成为“四两拨千斤”的商业标杆。 2009年,中建材在其旗下中联水泥运营健康化和南方水泥由联合重组顺利进入管理整合阶段的情况下,又以区域重组战略圈定东三省、内蒙古等地区市场,用联合重组方式,打造北方水泥。2011年,产能达2.2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水泥生产商的中建材启动西南整合平台,接连并购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多家水泥企业。 至此,中建材共收购了180多家水泥企业,其中,有65%为民营企业,15%是地方国企,20%左右的混合股份企业。短短几年间,中国建材迅速一跃成为产能4.5亿吨、全球规模最大的水泥供应商,被媒体誉为“水泥大王”,创造了世界水泥发展史上的奇迹。这一大规模重组的实践入选哈佛商学院案例。 中建材每收购一家水泥公司时,都会试图保留原来的管理团队,并将10%-20%股权留给原有管理者,从而保留了被并购企业多年建立的政府关系。同时。中建材也要求被并购企业签署竞争约束协议,防止企业恶性竞争。由于中国建材带头推进联合重组,我国水泥行业产能集中度从2006年的16%增至2015年底的58%左右,重塑了竞争有序、健康运行的行业生态。在联合重组的同时,中国建材带头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推动行业减量发展,积极倡导市场竞合,推动自律限产、错峰生产,让产品价格回归合理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水泥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经过多年实践,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中国建材集团探索了“三层混合”模式。第一层,上市公司层面,中国建材股份等公司吸纳大量社会资本;第二层,平台公司层面,把民营企业的部分股份提上来交叉持股;第三层,业务公司层面,给原所有者留30%左右的股权。通过三层混合,既保证了集团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层面的绝对控股,也提高了子公司在精细化管理、技术改造等环节的积极性。更为重要的是,将市场机制真正引入到央企内部,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相对于中建材在国内市场雷厉风行的整合,中材则更善于利用国外市场塑造一条最完整的全产业链之道。 中材“走出去”的秘密 2001年底,中材集团利用资产重组和企业改制,把旗下各自为政的水泥工程设计院、水泥工程建设企业和水泥装备制造企业,按产业链的模式,重组为中国中材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材国际),塑造出了在全球同行业中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企业。
2001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中材新组建的领导班子从战略定位上将集团从单一的“科技型”企业转为“科技型、产业型、国际型”,通过精干主业、退出非主业、整合优良资产等措施,集中优势资源,变技术优势为有控制力的市场竞争优势,形成非金属材料制造业、非金属材料工程业和非金属矿业三大主业。 重组后的中材集团水泥工程业,在拥有全套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及核心技术基础上,不断加强自主创新研发,优化设计,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形成了天津、唐山、成都、平顶山、上饶等工程设计及装备制造基地,具备了日产万吨及万吨以下水泥生产线全部主机设备生产能力,完全拥有世界水泥工程最高端技术和最大规模生产线的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市场积累了数百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实践建设经验,在与国际水泥工程巨头同台竞标中屡次胜出。
此外,中材集团已完成从向发展中国家出口成套技术装备转为向发达国家出口的跨越,总承包的水泥工程已遍及美、欧、亚、非等洲的41个国家和地区,项目实施模式全面与国际通行的项目实施方式接轨,国际项目完全按照FIDIC条款签订。这就意味着中材集团已经拥有了进入高端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水泥工程服务商。
2015年,中材集团技术装备与工程服务业紧跟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深耕国际市场,布局了“一带一路”沿线和南美、印度等潜力市场,创新了商业模式,保障了重要项目的顺利签约。海外签单创历史最好水平,水泥工程EPC业务海外市场占有率连续八年居全球第一。
强强合并,展望未来
在水泥方面,2015年全国产能利用率65%,产能过剩比较严重,在“十三五”期间,高污染、高能耗和低标号产品的产线面临全面的淘汰或升级。中国建材与中材集团在水泥业务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保证企业在区域的竞争力不受到影响。 今年5月,中国国务院研究报告指出,受经济增速回落、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国内建材工业增速放缓、效益下降、分化加剧,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所以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而钢铁、水泥、煤炭等行业的落后与过剩产能成为改革重点。
在此前召开的央企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主任曾表示,2016年将继续加快国企改革步伐,加大集团层面的兼并重组,推动强强联合;推动专业化重组,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强化同质化业务整合和细分行业整合。
中国建材水泥产主要分布在华东、东北、西南和中南,中材则主要分布在西北,两者仅在华东及中南部分省份与中建材存在小幅产能重叠,两者合并对于降低总体同业竞争的程度有限,合并后反而能真正实现产能的全国布局。
中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在合并当天也撰文提出,鼓励大企业联合重组。虽然中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从2006年的12%提升到现在的58%,但相较于发达国家70%到80%的集中度,仍有差距。现在中国水泥行业已经到了大型企业间重组的新阶段,政府、金融部门和大企业要担起责任。
不过对于两大央企巨头的重组,面对复杂的业务结构与繁多的平台,如何实现强强联合与淘汰落后产能,还需要较长时期的磨合。至于结果会如何,希望这两大巨头会给我们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返回首页 本文发布于航力建材 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hanglicn.com |